石榴快評丨不“打碼”的曝光才有震懾力
2023-03-17 01:07:46 來源: 天山網-新疆日報原創
高娃
每年“3·15”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前后,各地都會公布一批典型案例,集中曝光過去一年發生的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,今年也不例外。每當這個時候,消費者最關注的,莫過于被曝光的會是誰?
剛開始看到各種“典型案例”字樣時,筆者不由滿心期待,但是細讀報道內容卻又產生許多疑惑。因為曝光的對象不是“某公司”“某機構”,就是“張某”“王某”“李某”,總給人一種欲說還休、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感,讓人沒法不著急。此情此景,讓人忍不住想說一句,既然是曝光就別“某”來“某”去了,不“打碼”的曝光才有震懾力。
“提振消費信心”,是2023年消費維權年的主題?!按虼a”曝光不僅無益于提振消費信心,還會讓曝光的效果大打折扣。首先,它不利于公民知情權和監督權的實現。企業違法了,公眾當然有權知情,特別是涉及食品安全、人身安全的,更應及時拉響警報?!懊擅妗笔颈?,消費者也分不清違法的到底是哪個“某”,其結果就有可能是對整個行業抱以不信任態度了。失去了信任,信心又從何而來?其次,不利于良好市場秩序的維護。曝光的目的是為了懲前毖后。盡管那些違法單位或人員已經受到了處罰,但是不點名曝光,很難讓違法者有“丟人的感覺”而不敢“再有下次”,同時還有可能讓誠信經營者被誤認為是“某某”而躺著中槍。從這個角度看,“打碼”曝光不僅懲前毖后效果不佳,還有可能對企業的成長、市場秩序的維護產生不利影響。
當前,提振消費信心正變得無比重要。而對于相關部門來說,讓假冒偽劣、坑蒙拐騙者無可乘之機,為消費者創造一個放心消費、大膽消費的良好環境,是提振消費信心的關鍵所在。對違法者的“客氣”,就是對消費者的“不客氣”。既然是典型案例,就說明其危害性不同一般,或社會影響惡劣,或群眾反映強烈,就應該對這些損人利己的違法行為“零容忍”。
“零容忍”,就是堅決整治,絕不姑息,曝光則是手段之一。比如,紀檢監察部門對違法亂紀案件一律公開點名道姓。那么對于這些被列為典型的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案例,遮遮掩掩又有什么意義呢?